当前位置:首页 » 校园资讯 » 正文

山理工学子深入调研“黄河大集”文化认知 

看: 11次  时间:2025-09-01  分类 : 校园资讯

作者:张馨仪,王健羽,陈公仆

为深入挖掘齐鲁大地的文化根脉,讲好生动立体的山东故事,728日至29日,山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齐音跨海”实践团抵达滨州,开展社会实践关键一站——聚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河大集”,深入街头巷尾,通过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形式,实地调研当地民众对这一特色民俗文化的了解程度与传承现状。

 

作为实践团“语述齐鲁韵,传播十六城——以复语赋能,讲好山东故事”主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滨州“黄河大集”以浓郁的烟火气息和深厚的黄河文化底蕴,成为团队重点调研的“经济发展故事”与“民俗风情”样本。此次街头走访,旨在倾听最真实的民间声音,为实践团构建“齐鲁万象资源库”、实现传统文化的多语精准传播收集更多一手资料。

炎炎烈日下,身着“外院紫”队服的实践团成员们成为滨州街头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实践团成员分组行动,在滨州市区人流量较大的区域设立临时调研点,主动走近市民进行随机访问。调研内容紧密围绕“黄河大集”展开,涵盖市民对大集历史沿革、特色商品(如滨州特色农产品、手工艺品)、商贸习俗、文化内涵的认知度,参与频率,以及对大集未来发展与传承的建议等方面。

“您知道咱们滨州‘黄河大集’吗?您一般多久去一次?印象最深的商品或场景是什么?”团队成员们运用专业的社会调查方法,结合外语学子特有的沟通亲和力,耐心引导受访者分享他们与“黄河大集”的故事和情感联结。问卷调研与深度访谈“双轨并行”,不仅获取了广泛的认知数据,而且收集了富有温度的口述历史。

 

初步调研结果显示,滨州市民普遍对“黄河大集”怀有深厚的乡土情感,中老年群体对大集的历史变迁和传统习俗有着较为清晰的记忆,认为大集是重要的商品交易场所和社交平台,承载着独特的黄河民俗文化。然而,部分年轻受访者对大集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了解相对有限,更多将其视为普通的集市或购物场所。不少市民也表达了对大集环境提升、特色商品保护和创新经营模式的期待。

实践团团长陈公仆表示,滨州站的调研成果丰硕且意义重大。收集到的问卷数据和访谈记录,将经过系统整理与分析,形成专项调研报告。这些一手资料不仅将充实团队正在搭建的“齐鲁万象资源库”,更将直接指导后续的多语种传播内容创作,如制作展现“黄河大集”风貌与文化内涵的中英双语短视频、撰写深度文化解读推文、设计融入大集元素的文创产品等。实践团将努力通过精准的语言转换和创新的传播形式,让滨州“黄河大集”所蕴含的商贸活力、民俗风情与黄河文化,跨越语言障碍,成为国际受众了解山东、感知中国的重要窗口。

“齐音跨海”实践团在完成滨州站的调研任务后,将继续奔赴山东省内其他地市,围绕传统文化、生态文明、红色革命、乡村振兴、经济发展五大主题,深入开展实践,以青春之力、专业之长,践行“讲好山东故事,传播中华文化”的使命担当。

<< 上一篇 下一篇 >>

搜索

推荐资源

山理工学子深入调研“黄河大集”文化认知 
www.zbxxg.cn 淄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