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校园资讯

深入无人农场科技小院,吃苦问究智慧生态渔场

时间:2023-08-23 校园资讯 查看: 437

为贯彻落实“自找苦吃”精气神,推广生态无人农业模式,加快乡村渔场现代化转型。7月11日上午,山东理工大学田埂跳动实践团赴淄博市临淄县朱台镇“生态无人农场科技小院”开展关于智慧渔场如何实现农废再利用、无人循环水系统建构的实践调研活动。

实践团迎着晨露来到渔场开展为期一上午的渔场养殖体验工作。成员们踏入渔场,层次分明的立体结构便映入眼帘,来不及感叹渔场的精妙设计,场内闷热的环境率先给队员们来了个下马威。在“青年应自找苦吃”精神的支撑下,成员们走向实践岗位,认真完成捞水葫芦喂鱼、填充鱼饲料、清理地面等任务。成员们恪守岗位,干劲十足,在忙碌且充实的工作中熟悉渔场环境,认真体会学习。

为深入了解智慧渔场的结构设计和水循环原理,7月11日下午实践团成员跟随工作人员耿师傅详细参观了渔场的整体结构。其中,渔场中错落有致的三层结构尤其引人注目,耿师傅介绍道:渔场为立体养殖模式,利用水势差分为水质、水温不同的三层。根据不同种类鱼的不同生长环境,置于不同水池中养殖,使得鱼能够得到最大化生长。随后,耿师傅带领实践团成员来到渔场的“智慧大脑”—中控室,在这里实践团成员们深刻体会到科技发展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和不可或缺性,原本需15人的工作量,如今只需3人便可对渔场进行统一化管理。“我坐在这里通过山东理工大学自主研发的水质检测系统显示面板上的各种数据,我就知道哪里该补水了,哪里需要增氧了。”耿师傅补充道。在参观过程中,实践团成员注意到渔场的水循环系统设计巧妙,整个水净化循环系统没有一位工人,完全实现了无人操作。顺着水循环管道,耿师傅为实践团成员详细讲解了循环渔场的循环工作原理--鸡、鸭、鹅等排泄物进行处理喂鱼,鱼塘底层的淤泥还田作为肥料,农作物的秸秆破碎磨粉后添加配料生产膨化鱼饲料。渔场通过无人操作系统,实现了百分之70的无人作业,降低了生产成本,使农产增产增收,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效益。

山东理工大学“生态无人农场科技小院——智慧渔场”的生产模式是未来渔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此次智慧渔场的实地实践调研,让山东理工大学“田埂跳动”实践团成员们了解熟悉到一系列渔场的养殖模式,丰富了课本之外的实践知识,加深了作为农工学子要投身于国家农业发展的决心。实践团成员纷纷表示将继续强化专业知识技能,提高综合素养,希望为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推动乡村振兴贡献属于自己的一份力量。
编辑:刘春玲、杨浩然       
审核:刘晓
展开全文
上一篇:“田埂跳动”实践团前往生态无人农场科技小院调研“黑色农业”
下一篇:山东理工大学美术学院“绘美逐梦 绘梦艺行”社会实践团队开展美育课堂
输入字:
相关知识
探齐风陶韵,启数旅新篇——“齐迹数旅”团淄川博物馆调研记

为深入挖掘齐文化的历史根脉与时代价值,探寻齐文化在当代的传承与传播路径,7月9日,外国语学院“齐迹数旅”社会实践团走进淄川博物馆,围绕馆内藏品中的齐文化元素开展实地调研活动,以青春力量助力齐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传播。踏入淄川博物馆的大门,实践团

山东理工大学“齐迹数旅”社会实践团探访蒲松龄纪念馆寻齐文化根脉

近日,山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齐迹数旅”社会实践团赴蒲松龄纪念馆开展主题研学活动。此次活动以挖掘齐文化时代价值为核心,聚焦文学经典与家风传承的内在联结,通过实地探访系统梳理蒲松龄的生平脉络与创作历程。团队成员于故居门前合影后,有序进入纪念馆

重走齐鲁抗日路,青春奋进承薪火——“齐音跨海”实践团践行红色研学

作者:王健羽,陈公仆为引领青年学子在实地走访中深挖齐鲁抗日历史,传承革命先辈的爱国精神,勇担民族复兴时代重任,山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齐音跨海”社会实践团于8月22日至24日,先后奔赴黑铁山抗日武装起义纪念馆、徂徕山抗日纪念馆、天福山起义纪

齐音跨海寻文脉,复语传声讲鲁篇

作者:陈公仆王健羽为以复语赋能齐鲁文化传播,挖掘民间故事与发展脉络,8月20日,山东理工大学“齐音跨海”实践团分小组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先后走进济南章丘、青岛等地,通过街头调研、实地探访等方式,深入民俗集市、振兴乡村与百年企业,为跨语言文化传

用复语传播中华文化:“齐音跨海” 实践团的文化寻踪之旅

作者:陈公仆王健羽为深入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推动多元文化交流与传承,8月21日至22日,山东理工大学“齐音跨海”实践团先后走进淄博齐文化博物馆、高青黄河楼博物馆及曲阜“三孔”等地开展实践活动,通过近距离接触文化遗产、挖掘历史内涵

“齐音跨海” 社会实践团召开线上实践总结会议

作者:王志豪、陈公仆、王健羽为系统梳理实践成果,凝聚团队智慧,推动实践活动走深走实,8月24日,山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齐音跨海”社会实践团召开线上实践总结会议。本次会议围绕山东故事的文化渊源、精神内核、当代传承及国际传播体系构建展开,紧扣

探访三涧溪村:解码乡村振兴中的 “家” 文化密码

作者:孙佳莹、陈公仆、王健羽为深入学习三涧溪村的发展经验,探寻这一乡村振兴典范背后的实践路径与时代启示,8月16日,外国语学院“齐音跨海”社会实践团前往济南市章丘区三涧溪村进行实地走访调研活动,了解三涧溪村在乡村振兴上取得的成就和致富的经验

“齐音跨海”实践团走进青岛啤酒博物馆,探寻百年酿造传奇

作者:顾芷榕、王健羽、陈公仆为感悟新时代下经济发展浪潮大趋势,讲好经济发展背景下的山东故事,山东理工大学“齐音跨海”实践团于7月30日奔赴青岛啤酒博物馆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这座博物馆承载着中国啤酒工业的发展脉络,以及青岛啤酒公司的厚重历史。实

“齐音跨海”实践团赴曲阜“三孔”开展调研活动

作者:陈公仆王健羽为深入探寻儒家文化根脉,增强青年文化自信与传承意识,7月29日下午,山东理工大学“齐音跨海”实践团成员前往曲阜“三孔”及孔子博物馆开展调研学习活动,在历史遗存与现代展陈中感受千年文脉的传承与发展。活动伊始,实践团成员站在“

青春追寻红色记忆,山理工学子徂徕山重温抗战烽火

作者:李欣彦、陈公仆、王健羽为深入挖掘徂徕山革命精神的历史内涵与时代价值,铭记烽火岁月,传承红色基因。7月26日上午九时,山东理工大学“齐音跨海”实践团成员走进位于泰安的徂徕山抗日纪念馆,这座纪念馆与四禅寺毗邻,在古朴庄严的氛围中,实践团成